首页   - 要闻聚焦   - 教育教学   - 内容
在云端“返回课堂、返回专业”——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教师的教学探索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虽将师生们在空间上隔绝,然而对知识的信念反而在一次次的考验中愈发坚定。云端授课不仅是崭新的教学方式,更是对传统教与学的重大考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经过前期的学习与探索,经过同技术平台及与学生间的不断磨合,行之有效的线上授课模式正在成型,同学们参与线上互动的热情与时俱增。星散于地图各点的师生相会于网络,怀平和而坚定之心,共渡时艰。
陈岸瑛:“我期望每一次上课讲述的内容和亮点都有所不同”
陈岸瑛老师负责讲授“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和“美学”两门重要课程。他用腾讯会议进行课程直播,雨课堂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微信群发送相关阅读资料、课后答疑。
经过前期反复测试与磨合,陈岸瑛已整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考虑到学生在家缺少图书资源,陈岸瑛通过微信群为学生提供了不少阅读材料,并适当压缩了作业量,同时尽可能寻找网络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希望能增强在线课堂的吸引力。此外,为防止学生产生疲劳感,陈岸瑛老师增加了休息的次数,并有意安排了讨论环节。例如,在一次“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课上,陈岸瑛老师组织了两次讨论,每次约15分钟,收效显著,激发出不少令人惊喜的新想法。
陈岸瑛老师在授课中
在教授专业理论课时,陈岸瑛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互动讨论是课程各环节中的关键。陈岸瑛表示:“教学需要现场感、需要临场发挥,我期望每一次上课讲述的内容和亮点都有所不同,一方面体现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感悟,另一方面在与学生互动中激发灵感,这些灵感源于对话中的思想情感交流,抓住灵感深入下去,会得到令大家都感到惊喜的思想成果。”陈岸瑛的授课还吸引来不少旁听的研究生和校内外青年教师,技术手段的介入不仅打破了知识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也为思想的交锋与融汇提供了更充分的机会。
陈岸瑛老师的工作台
特殊时期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令陈岸瑛感动的例子。第一天开课时,有一位同学刚从国外返回北京,坐在出租车上收听了课程。还有两位新疆同学,克服时差,准时到课。陈岸瑛的助教在湖北宜昌家中,也出色地完成了教学辅助任务。
陈岸瑛在总结在线教学的感受时说:“师生们通过网络聚合到一起,从无边的焦虑中返回课堂,返回专业。”
李砚祖:“我还在思考和努力”
李砚祖老师负责“设计概论”“中外设计论著选读”“中国陶瓷艺术”三门课,授课负担很重。他对线上讲课的体会是:“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和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无论上过多少年课,上课前总是有点担心和紧张,生怕讲不好。如今采用在线教学,一是担心网络技术不熟练,二是担心是否能吸引学生,把课上得更好。所以我按照雨课堂教学示范,增加和修改课件,以适应线上教学。另外,开弹幕与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
李砚祖老师在授课中
李砚祖在多年的研究与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疫情当前,更是始终严谨认真地应对着新平台与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本学期李砚祖老师的三门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在内容、要求上又各有特点,开课前经过与助教的反复演练。李砚祖在综合考虑平台稳定、技术精简与便利学生参与这几个主要因素后,授课时主要使用“腾讯会议+雨课堂”,并辅以微信提前发课件。
通过前期的探索和教学过程中的不断调整,李砚祖的三门课程始终高效地进行着。李砚祖表示:“史论课程和教学内容有其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的阅读很重要,课堂设置提问也需要更好的考虑,线下上课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反应,而线上课堂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及时全面了解是有一定局限的,我还在思考和努力”。
学生听课现场
于疫情之复杂艰险中,护持本心之安稳踏实,不断精进学业,这是李砚祖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的求索方向。
王小茉:“在网络授课时,我很多时候还是站着讲”